古城武昌,雄踞于武汉市东南部的长江南岸。相当长一段时期,这里是湖北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史称湖广会城,湖北省垣。
武昌建城始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孙权在黄鹄山(今蛇山)筑城;因该城与夏水(今汉水)入江口隔江相望,故名夏口。此为今武昌城的发端,迄今已逾1770年,比今日武汉市最繁华的汉口的形成早1200余年。
早在六朝时期,古城武昌城外的鹦鹅洲(长江武昌岸边陆洲,上起鲇鱼口,下至黄鹄矾)一带就形成初具规模的军港和商贸集散地。至唐代,鄂州(今武昌)已发展成中原重镇。宋代,则演变成空前繁荣的大都会。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鄂州城居民达12.6万余户。南宋乾道六年(1170)八月,著名诗人陆游在其《入蜀记》中对鄂州所记甚详:江边,“贾船客舫不可数计,衔尾不绝者数里”;市景,“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鄂州给他的总印象是“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大都会也”。“隐然”一词,巧妙地道出了他“相识恨晚”的感慨。最使陆游开眼界的是,八月二十五日,在鄂州江边“观大军教习水战(水上军事演习)”。他见到的是:“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上设城壁楼橹,旗帜精明,金鼓鞺鞑,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观者数万人。”陆游赞叹之至:“实天下之壮观也”。次年八月,著名诗人范成大离渝东归时泊鄂渚(今武昌)鹦鹉洲前南市堤下。他见到的是:南市在城外(鄂州城之南,今八铺街一带),沿江数万家。廛闬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状如此。足见在陆游、范成大眼里,是鄂州繁华天下先了。不幸的是此后20年间,3次火劫,竟使一个“沿江数万家”、“贾船客舫不可数计”的南市几成废墟。然而南市的衰落,促进了鹦鹉洲和金沙洲的繁荣。
元代末,鹦鹉洲发展盛极。入明以后,长江大水使鹦鹉洲两度从水面消失,商贸因之他移。至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4)开始渐沦于江。时有诗曰:“鹦鹉啼残芳草洲”。其实并不是因为“鹦鹉啼残”,而是由于长江主泓道从汉阳岸边偏向武昌岸边,鹦鹉洲被昼夜奔流不息的江水冲刷侵蚀而日益缩小。至清康熙中叶,残存的鹦鹉洲不再是元末盛极时那种“鼓角沉雄遥地动,帆樯高下乱维舟”的繁华,虽“犹带生气”,但毕竟是“荒草茸茸”了。金沙洲位于今新桥正街、陆家街、万佛林一带,明万历年间,发展成“商民聚集,车船辐辏”的“东南都会”。明崇祯十五年(1642),左良玉10万大军进驻骚扰,洲上河街被焚,堤外塔埠遭劫,元气大伤。清雍正年间,随着白沙洲的沉没,金沙洲失去屏障不断被江涛冲击而衰落。
此后,商贸由武昌城南转向了城北的塘角(亦称坛角)。塘角位于武胜门外约5里处,即今新河街沿江一带。明末清初,这里就有商民聚集,舟车停靠。为适应商贸的需要,清嘉庆末年(1800年前后),在这里开辟了一条河名曰新河。新河的开凿,给塘角带来了繁荣和昌盛,出现了“舟车络绎,熙来攘往”、“连樯上灯火,百产绾精华”的景象。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一场大火,新河两岸被焚,塘角这一繁华商市和优良港埠毁于一旦,并从此一蹶不振。
二
武昌解放路的出现,始于宋代。原从望山门(今解放桥处)至蛇山脚,明代凿通蛇山北延至司门口。因长而贯通,亦称长街。
古城武昌,为历代县、州、府、郡治所。自元代设省以来,又是省署所在。随着历史的变迁,建制的更替,城名亦有更易。最负盛名者为夏口、鄂渚、郢州、鄂州、江夏。相沿最长的江夏直至辛亥革命后才废除。
武昌城内的较大发展根基于明代。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克武昌,适逢其第六子朱桢降生,欣喜中表示“以楚封之”。明洪武三年(1370),朱桢为楚王(楚昭王)。同年,便在今武昌城的中心地带,北起蛇山,南至紫阳路,东阅马场,西长街之间大兴土木,至洪武十二年建成一座城中城,曰王城,即楚王府。楚王府内建有豪华宫殿、楼台亭阁及各类宫室“八百有奇”。自洪武十四年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起,共9代楚王(亦说8代9王)藩武昌,在262年的漫长岁月里,整个武昌城一直是楚王府的天下。楚王府的建立,推动了武昌城的建设,也促进了城内商贸的发展。明崇桢十六年(1643),张献忠率部克武昌,火烧楚王府,将末代楚王朱华奎囚入铁笼沉入江中,楚王府盘踞武昌的历史告终。今楚王府遗迹荡然无存,仅厚载门(今后宰门)、梳妆台、金鱼池、歌笛湖等尚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武昌城在清代亦为官府署地。湖广总督、湖北巡抚、武昌府、江夏县4级官府署此。清末,湖广总督署设望山门(今武昌造船厂处)、湖北巡抚署设抚院街(今胭脂路)、武昌府署设汉阳门(今民主路小学处)、江夏县署设望山门与文昌门之间。加上各级官府的隶属机构,整个武昌城成了官府的天下。官署林立,冠盖如云。较之明代,过无不及。因官府衣食住行及公务需要,城内商贸日趋繁荣。长街的司门口至王府口(解放路与紫阳路交汇处)一带,发展成百业兴旺的闹市。因官府限定总督以下官宅和民房不得高于总督衙门,故全城平房居多。后一幢“三层楼”的出现,犹如鹤立鸡群,被作地名相沿至今。
古城武昌,山重水复,开门见山,举步遇水,山水相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风光。这也使后人悟出为什么在那漫长的历史年代,武昌的繁华商贸在城外鹦鹉洲、南市、金沙洲、塘角而不在武昌城内的道理。前人对武昌城内地貌特征作了如下概括,即“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还有一个黄河湾。”由于时代的前进,武昌城内昔日那种山水画般的自然景观已被现代化的建筑物所取代了。
三
武昌素享文化古城盛名。历代许多著名骚人墨客在此游览题咏,赞山河之壮美,抒忧国之深情,展报国之大志,写下了难以胜计历传不衰的瑰丽篇章,给古城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最值得称道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此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词章《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他伫立黄鹤楼头,“遥望中原”,悲“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哀“民安在,填沟壑”,盼“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忧国忧民深情,赴汤蹈火,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的民族气节,撼人心扉,励人斗志。当代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菩萨蛮·黄鹤楼》和《水调歌头·游泳》,董必武为悼念施洋烈士在此写下了著名的《七律》。这些,均已刻石成碑,供百代景仰,千古传诵。
历史给古城武昌,留下了大批名胜古迹。从古代的黄鹤楼、卓刀泉、宝通寺、长春观到近代的九女墩、庚子烈士墓、辛亥武昌首义纪念馆、黄兴拜将台、起义门、烈士祠及现代的北伐军独立团攻城阵亡烈士墓、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朱碑亭……,犹如镶嵌在武昌古城上的颗颗璀灿明珠。它们有的标志着古城文明的发展进程,有的记录着中华民族历史变革中发生在武昌的人和事,有的反映了民族危亡关头,古城武昌所发挥的突出作用。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名胜古迹,名实俱存,可望可及,且为瞻仰、凭吊及游览者敞开着方便之门。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去目睹其今日之风采,退思其昔日之雄风,从而抚今追昔,激发广大市民对民族文明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四
武昌,历来是湖北的教育中心。宋代在此设儒学(今市十中处),明代在此设江汉书院(今武汉中学处),清代在此设贡院(今省实验中学处)。科举时代的晚期,武昌城内有书院13所,其中两湖书院、经心书院和江汉书院被称为湖北3大书院。清末,张之洞执政省垣武昌,积极推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大力改革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至清廷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前后,武昌已形成了从蒙养院(幼儿园)至高等学堂,从普通学堂到实业学堂,各级各类教育比较齐全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全国省会都市所仅见。光绪二十七年(1901),又在武昌水陆街创设了全国第一家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湖北学务处。武昌在教育上的一系列重大兴革,对形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新学制《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以致使武昌成为全国瞩目的近代教育改革中心,故“当清季兴学令下,各省考察学制者必于鄂,延聘教员者必于鄂”。这个鄂实指鄂省省会武昌。从光绪十七年(1891)筹办方言商务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辛亥首义爆发的20年间,武昌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120余所。就一个城市而言,这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是不多见的。
民国期间,武昌的教育虽然不像清末那样在全国占有显赫地位,但仍不失为湖北教育中心。这里集中开办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门类齐全,教育质量颇高,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民国元年(1912)创办于武昌粮道街的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为全国私立大学的首创;民国2年创办于武昌东厂口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省教育学院处)系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民国9年创办于武昌文华大学内的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门学校,为全国唯一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董必武、陈潭秋、钱介磐、吴崇实(德峰)等人主持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共进中学、崇实中学,用先进的思想教育学生,培养许多有志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在中国革命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清末以来,武昌一直是省内外学子翘首向往的教育名城。早年,省内外许多有志于多难兴邦的青年,曾负笈千里来此求学;许多蜚声国内外的革命家、学问家青少年时代曾在此受过知识的熏陶,宋教仁、黄兴、董必武、陈潭秋、闻一多、李四光、伍修权等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武昌不仅是湖北各类人才的主要摇篮,同时也是邻省许多高级人才的摇篮。
五
武昌,长期以来是湖北的政治中心。清道光十七年(1837)4月9日,林则徐抵武昌接任湖广总督,次年,他在这里领导了卓有成效的禁烟运动。清咸丰三年(1853)1月12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克武昌,取得了出师以来首克省城的重大胜利,为攻克南京、建都南京打下了基础。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在此爆发了举世瞩目的辛亥首义,敲响了统治中国2000余年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丧钟。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1920年,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抚院街建立了湖北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6年九十月间,国民革命军为攻克武昌城曾在城垣外围进行了43天的浴血苦战,取得北伐以来的一次重大胜利。1927年2月12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武昌兰陵街原两湖书院旧址开办。许多共产党人和国民党进步人士在此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骨干。3月7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武昌都府堤开办,为中国农民运动造就了大批人才。毛泽东还在此写成了对中国革命极富指导意义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同年4月,在武昌都府堤武昌高师附小(今文华中学分部处)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5月,共青团四大亦在此举行。
在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中,许多仁人志士和共产党人血沃武昌。庚子烈士唐才常等血染紫阳湖畔;辛亥首义烈士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血溅湖广总督衙门;人民律师施洋血洒洪山,青年共产党员陈定一在武昌长街火巷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还有九女墩里长眠的太平军女杰,北伐军攻城阵亡官兵公墓里安息的191名英灵……。他们的革命业绩谱写成的辉煌篇章,已成为武昌乃至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5/09/47/29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