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源于黄陂、孝感农村,始称黄孝花鼓。黄孝花鼓早在清道光年间就由民间歌舞演唱形式发展为具有故事情节的地方小戏,久演不衰。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后,湖北剧学总会将其正式定名为楚剧。黄陂解放初期百业俱兴,楚剧也迎来欣欣向荣的新时期。
遍布乡镇的农村业余剧团
黄陂人喜爱楚剧,多能哼唱,有“会唱三曲戏,一生不怄气”之说。1950—1952年,全县完成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也得到翻身。各个区乡农民自发地组织农村业余剧团,演出新、旧剧目,为土改服务,欢庆“田地回到老家”。全县农村剧团最多时发展到118个。
祁家湾区发展农村剧团起了带头作用。是时,湖北省文工团百余人在祁家湾参加土改运动。演职员工既是土改工作队员,又是发展民间文艺的辅导员。该团团长黄振和殷诗全、喻洪兵等人,都是黄陂人。早在抗日战争期间,黄振就率领新四军五师楚剧队曾多次来到建安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与这里的干部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该团在祁站广场演出,观众上万人,产生轰动效应,带动了农村剧团的发展。
农村剧团演出的剧目除了传统戏外,还自编自演现代戏;有的还是真人真事。杨集剧团根据本地真人真事自编自演的《小媳妇》,控诉了封建婚姻的不合理,赢得村民的好评。祁站剧团以本地一个地主为原型,创作了地主残酷压迫剥削农民的剧本;演出当晚,观众数千人。最后一幕是公审宣判,扮演地主的演员退场,把地主本人押到台上,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公审。一时间,群情激愤,掌声、口号声震天动地。
农村剧团是农村文艺活动积极分子根据自愿原则组织的群众团体。这些翻身农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戏剧舞台,歌颂新生活。杨集剧团谌团长,高个子,高鼻梁,人称“高洋人”,既是剧团的组织者,又是主要演员。他与祝金娥等人联手演出的《小二黑结婚》,获得了1953年全县农村剧团会演的一等奖。当时农村剧团的经费主要靠自筹,有时连买胭脂水粉的钱都没有。拮据之际,“高洋人”便瞒着妻子从家里驮出一斗白米到粮店去卖,维持剧团的日常开支。妻子发觉后,便在他的茶杯里投下耳屎,使他倒了嗓子。这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却也道出“高洋人”爱护剧团的热情。檀树湾剧团骨干吴大汉,是一位雕花剪纸艺人,白天他摇着货郎鼓走乡串村兜售花样,晚上参加剧团的排练和演出,有时创作剧本还要熬夜,他总是乐呵呵的一副笑脸。他与吴凤仙联袂演出的《兄妹开荒》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此期间,全县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农村剧团和演员。在1953年春节全县农村剧团会演中,获得一等奖的剧团有杨集剧团、檀树湾剧团和黄花涝剧团。演员祝金娥、刘冬蓉、吴风仙等在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祝、刘两位后来还被专业剧团吸收为演员。
火爆县城的三班会演
解放初,黄陂的职业楚剧团有3个,分别在县城、祁家湾和长堰演出。为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地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县文化馆进行戏剧改革,决定把在乡间演出的两个剧团调到县城,对演职员工进行短期培训,然后改组为民营公助的黄陂县楚剧工作团。黄陂县委宣传部同意了文化馆的报告,并且拨给小麦千斤,作为集训的经费。
3个专业剧团齐聚县城,演职员工白天开会学习,晚间演出,消息一经传出,轰动了县城。连续三天,位于大西门城外堤边的西陵剧场,场场爆满。3个剧团的员工100多人,其中主要演员有近20人。为了让每位主要演员都有出场亮相的机会,每晚的压轴戏为《花送十里凉亭》,主要演员生角有阮海洲、陶德彪、朱忠南、杨少培……旦角有沈艳南、鲍月楠、王艳霞、曹楠春、汪玲阶……分别扮演蔡鸣凤、胡秀英,依序出场唱一段。演员们都有一个比拼的劲头,格外卖力,台下观众不断喝彩,热烈鼓掌。
三班会演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根据自愿原则,建立了62人的黄陂县楚剧工作团。通过民主选举,曾任楚剧同业公会理事的王焕章,全票当选为团长。王焕章是县城附近王白鹤湾人,对黄陂楚剧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早期花鼓戏的唱腔除一部分为民间小曲外,主要为“哦呵腔”,只有锣、鼓、钹伴奏,没有丝弦,一人唱,其句尾由后场帮腔。1923年,黄孝花鼓首先在汉口改用胡琴伴奏。随后,黄陂改接腔为胡琴伴奏的第一个花鼓戏班是王焕章戏班。1926年,该戏班去信阳演出时,始由姜旬甫(楚剧后秀姜翠兰之父)操琴伴奏,开黄陂戏班声腔改革之先河。王焕章又是许多演员的师傅,为人正派,威信很高,由他领导的剧团逐步走上正轨。
黄陂楚剧工作团成立后,对“包银制”进行了改革。“包银制”是旧剧团长期沿袭的分配制度,演职员工根据各人不等的包银数额、比例分配票房的纯收入,当日结算。学徒没有包银,只管伙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建立剧团财务管理机制,配备会计、出纳;建立账目,日清月结。(2)取消各种不合理的经费开支,如鼓师的条子钱、琴师的弦钱、梳头师傅的粉钱等,给予主要演员出场津贴。(3)改当日结算为每月结算,发给工薪。(4)剧团入不敷出时,由文化馆给以补助金,保持员工最低生活水准。经过改革,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剧团的凝聚力。原来当日结算分光吃光,演员中养成了酗酒等不良习惯;现在按月发工薪,节俭理财蔚然成风。
专业剧团积极推动戏剧改革
黄陂楚剧工作团成立后,加快了戏剧改革的进程。
首先是澄清舞台形象。司鼓、胡琴、检场等文武场面的人员隐于幕后,不面向观众。着手改革临场“揪词”(即兴发挥)等不良习惯,防止道白、唱词出现偏差。根据文化部有关规定,禁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恐怖,以及有悖民族、宗教、对外关系政策精神的剧目,如:《杀子报》、《朱氏割肝》、《征东》、《征西》等。
剧改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改革剧目。优先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如《葛麻》、《送访友》、《泼粥》、《农家乐》等。投入人力、财力,精心排练,隆重上演新编剧目,如《九件衣》、《雷雨》、《棠棣之花》……同时改革舞美、音乐、灯光、布景,舞台面貌为之一新。
剧团成立了创作组,创作改编剧目。对连台本戏的主要唱段进行修改润色。演员罗艺魂任创作组长,他编写的小楚剧《做生日》,除了本团演出外,还发表于《湖北文艺》。创作组还编写了一些宣传土改、镇反、抗美援朝的演唱材料,“老调新词”,在正戏上演前演唱,为当时的中心工作服务,收到很好的效果。
剧团早校扫盲见成效
解放初,楚剧演员中文盲、半文盲居多。当时,时常上演连台本戏,每集结尾必有“联弹”。剧中人几乎人人出场,交叉吟唱,把“大团圆”的气氛推向高潮。因此“联弹”不能“揪词”,演员必须熟记唱词和“介口”。每天上午说戏时,分发“联弹”的单片,一些文盲演员接到单片后,要请识字的同志一遍一遍地读给他听,直到背熟为止。因而这些演员迫切要求脱盲。
那时候,剧团每天下午和晚间演出。夜戏演出结束后,吃夜宵,洗理一下,转钟以后才能睡觉。文化馆特地办了一个早校,帮助文盲演员识字。报名参加早校的有20多人,每天上午8时至10时,到文化馆参加学习。
剧团早校老师由文化馆干部陈先瑞(女)担任。当时,全县在青壮年中开展的扫盲运动正搞得红红火火,普遍推行一种快速识字法。这种学习方法,主要是教学员学会汉语拼音。扫盲课本的每个方块字旁都附有拼音符号,学员学会了汉语拼音就知道了字的读音。陈先瑞原是小学的语文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除了教给大家汉语拼音外,还向大家讲解汉字偏旁、部首、字形、字音的一般规律,加深学员对汉字的理解。早校办了两个多月,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习,再也不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就能认识单片了。楚剧名丑阮金山的儿子阮海洲,当时只有20来岁,是剧团早校的积极分子,原来识字不多,经过早校学习,能够看报、写信。《湖北日报》曾登载《黄陂楚剧工作团及其早校》的新闻,介绍剧团早校的办学经验。
1953年,黄陂县楚剧工作团改名为黄陂县楚剧团。先后从这个剧团走出去一些很有名气的演员,如:旦角沈艳南,被誉为楚剧的一条亮嗓子;旦角演员汪玲阶,一度红遍武汉三镇;生角演员阮海洲,被调往湖北省歌剧团,曾任演出队队长。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黄陂的楚剧迷仍然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解放初期楚剧欣欣向荣的往事。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8/11/08/29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