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彝,湖北历史上的一代清官,一代书法大师。但在历史上,人们更多的只是关注他的书法成就,却少有人关注他为官的政绩与清廉的官风。宗彝的为官之举与他的书法成就一样,当为历史应该记录的重要一笔,其官场人生,也颇有说道,堪称为官者的楷模。
仕途坦荡
宗彝(1872—1930),字藻生,汉阳人。宗彝年少之时,其父亲在汉口经营海味杂货,家境富裕,且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宗彝幼时,其父即为其聘名师教读八股文。由于宗彝聪敏过人,昼夜苦读,年未及冠,考取府、县学案首,为名秀才。后家道中落,宗彝仍清苦自励,不废所学。1902年后,即以优贡生中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废除科举制度后,他又先后就读于武昌两湖书院及贵州法政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宗彝从法政学堂毕业,即在贵州府署任抚署文案,旋放余庆县知县、番州知州和贵定县知县。
辛亥武昌首义,清朝倾覆。宗彝回到汉阳原籍隐居。
民国元年(1912年),官立中学改为省辖,汉阳县最高学府原汉阳府中学前堂易名晴川中学,学制四年。受清末同科举人的推荐和汉阳地方绅耆的拥戴,宗彝得任晴川中学第一任校长。在任校长期间,宗彝按照南京临时政府提倡的“自由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教育,在中学设有修身课,其要旨在养成首先上之思想情操,并勉以“躬行实践,完备国民之品格”。设立修身课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格高尚、思想健康的优秀学生。
1938年秋,书法家宗彝书“一柱擎天”题刻碑
晴川中学的开办,成为汉阳县学堂到学校的一个转折点,晴川中学自此有了教育宗旨、学制及课程计划等较为规范的管理。这应该说是学校历史上的一次大进步。且由于宗彝治学有方,深得师生爱戴。遗憾的是,宗彝在晴川中学任职的时间仅仅一年就步入政界,在副总统黎元洪府第任秘书去了。在黎府任职期间,黎府的重要公牍多出自其手,与秘书长饶汉祥齐名。
在宗彝从政的经历中,他曾经两次荣获不同等级的嘉禾章。这个设于1912年7月的国家奖章,共分九等,专门授予有勋劳于国家或有功绩于学问、事业的人,授予等级按授予对象的功勋大小及职位高低酌定。宗彝第一次获得嘉禾章的时间是1920年,那时,他在湖北办理侨务,因卓有政绩而获得四等嘉禾章。1921年,他开始代理湖北省政务厅厅长兼省长公署秘书,此时的宗彝位高权重,但他在用人和行政管理方面严格遵守法度,而于1922年再度获得三等嘉禾章。同年,经湖北督军兼省长萧耀南所提拔,他调任到湖北省教育厅任厅长。不久改任武昌关监督(关址在汉口硚口宗关)、湖北官钱局会办。可是,在这个掌握经济大权的职位上,宗彝却没有太大兴趣,他辞去了职务,担任了湖北吏治馆馆长。
在担任吏治馆馆长期间,宗彝开办了“吏治论文”。参加论文的全部是本省的侯差人员和在野的有名人士。因此,这个“吏治论文”,其实就类似于一种沙龙中的研讨,是一种“地方吏治的学术研究”,或者是对未来官吏的一种培训。这些未来的官员们,他们每天都可以来到吏治馆参加一到二次的论文,一则畅谈他们自己对吏治的看法,二则也对当权官员进行监督和评判。宗彝及馆内人员对这些参加论文的人员,评判等级给予奖金。对其中的优秀者还选优保荐,提前委以职务。此举兴起之后,官场上的奔走钻营风气大为收敛。宗彝再次得到舆论赞扬和上级嘉奖。1924年,宗彝又调任襄阳道尹,在职两年后回武昌,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清廉正直
从宗彝的履历上看,宗彝确实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宗彝在襄阳任道尹时,在郧县任佐治员的下属朱懋藩,对宗彝印象很深。他曾撰文回忆宗彝,在清正廉洁这方面着墨很多。宗彝在用人方面,打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例,决不会因是亲朋故旧,就委以重任。曾经有个名秀才投奔宗彝,却被安排在县政府当收发员,这名秀才很是恼怒,但宗彝却认为:秀才不懂政治,屈就收发,是便于学习。自己不能因私而误公。
宗彝为官,仇恨贪污。对贪污行为“法有所加,虽亲不宥”。他发现好友李义杰在为官时,有贪污行为。便多次去函劝其改正。但李总是阳奉阴违。但宗彝善于倾听意见,又时常明察暗访,对属下重要官员的作风了如指掌,当他发现李在阳奉阴违时,即报请省府撤销其职务。
宗彝这样要求属下,也严格律己。从他出任贵州抚署文案开始,他不断地改任实职、要职,从校长、厅长、监督、会办、馆长、道尹,可以说一生当权。但跟随他多年的会计监印朱春章说,宗彝法制观念浓厚,有令必从,有法必依。做官的时间虽然长,但每月只领法定的薪俸。凡是官费的节余款项及特别费用,他都是实用实报,不准滥支分文。他自己守法,也经常告诫同僚牢记“成由勤俭,败由奢侈”。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一个人只要戒奢从俭,就可避免贪污。由于宗彝起着一个表率的作用,很少发现他的属下有贪污行为。宗彝在任武昌关监督和官钱局会办时,时人都羡慕,他调剂到了一个肥缺。然而,宗彝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在财务机关为官,更应该小心谨慎,一尘不染。在这里为官的时间不长,宗彝就呈请改调,怕染嫌疑。所以,他任监督、会办的时间都很短。
书法大师
宗彝在政界留下的资料实在是不多,故而很少有人知道宗彝为官的经历与故事,但他的书法功夫却被人津津乐道。
宗彝少年时,即刻苦练字习帖,多以颜真卿、苏轼为宗。及壮,选习魏,汉碑。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泰山金刚经》为骨髓,其书法古朴遒劲,自成一家,为时人所推崇,能得到他的一屏一联,即视为珍宝。
1924年元月21日落成的江汉关大厦正门上方,凿刻有“江汉关”三个大字,气势恢宏,极为壮观。提及“江汉关”三字,人们都传言这是宗彝在教育厅长任内,应江汉关外籍税务司的请求,为江汉关题写的。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说法,据武汉市档案馆宋晓丹考证,宗彝在写“江汉关”大匾时,已不是湖北教育厅厅长,而是江汉关下属的武昌关监督。他为写江汉关三字,数易其纸,只因“江”字笔画少,难与繁体的“汉关”二字协调,最后才一挥而就。为此三字,江汉关赠他纹银500两。当时,凡过往江汉关者,无一不夸“江汉关”三字,可与严嵩书写的“山海关”三字媲美。
今天,人们在这栋气势磅礴的大楼前,看“江汉关”3个大字,却看不到宗彝的署名和题款。据说,”江汉关”三字还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为什么没有题款的原因。据说,江汉关三字落成后,因没有署名,江汉关经理还专门设宴招待宗彝,席上当面向宗彝道歉,并说明为何没有署名的原因:皆因宗先生之书法,全国闻名,人们一望便知,亦如“天下第一关”,虽没有署名,但人们同样知道是王羲之所写一样。
江汉关大楼“江汉关”三字为著名书法家宗彝所书
宗彝听此言后,答说:“我一生研究书法,知道‘天下第一关’非王羲之所为,乃是明朝进士肖煜所书。”在纠正了江汉关经理的错误之后,宗彝又说:“写字落款,是书法家照例的事情,江汉关建筑高大,情况特殊,为壮观瞻,省掉落款,不算什么,用不着解释。”宗彝一番话,使江汉关经理颇为感激,宾主尽欢而散,一时传为佳话。
宗彝在任襄阳道尹时,武当山住持也请他游山题字,他慨然应允。在武当山天柱峰上,他写了四个大字:一柱擎天。这四个大字,同样为泰山金刚经体,下款署名宗彝。中外游客上山,见者无不赞赏。
由于宗彝为官清正,个人生活非常朴素和节约,因此宦囊如洗,退离官场回到武昌后,生活便显得窘迫起来。也正因为宗彝有一笔好字,为了生计便开始鬻字谋生,武昌“荣宝斋”裱画店闻之,便前来与宗彝订立长期契约,宗彝开始为荣宝斋书写中堂,挂屏等。其有浑厚的书法功底和留芳青史的书法大家之名气,让其“月仍得进兼金”。其晚年的生活才得以有保证。
1930年1月5日,宗彝因心脏疾病在武昌病逝,终年57岁。1月13日汉口《碰报》以《又弱一个》为题报道了宗彝辞世的消息。其中也谈及宗彝晚年因“宦情日薄”退出官场后,在武昌以卖字为生。《碰报》报道宗彝“以心疾逝世”,“闻者多哀之。……先生书法精进,在武汉诚不可多得,今得作古,得其遗墨者,将以吉光片羽视之矣”。确实,宗彝的书法作品就是艺术的珍品。宗彝辞世后,《益州书录附录》一书高度评价宗彝的书法作品:“书效六朝,用气天整,大而愈妙,不矜着力,风神独绝。”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30/14/30/3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