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洲县旧街镇的花朝会,从明末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已是鄂、豫、皖、赣、湘等省的交易市场。1958年,东北哈尔滨的几位客商专程来旧街购去出口钓鱼竿9000余根,从此,新洲旧街花朝会在国际上还享有一定的声誉。
旧街花朝会产生于原旧街“庆福寺”庙会。“庆福寺”原名“东狱庙”,始建于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至元末,遭徐寿辉兵毁。到明代隆庆初至万历二年(1567~1574),由旧街所属地区53姓集资复修,定名为“庆福寺”,又名“东狱行祠”,俗称“五三公庙”。乾隆四十二年(1777),庙院内增修戏楼一座。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光绪六年(1880),里人募资重修(据黄冈县志卷二十四)。重修后的庙宇为3高6矮计9幢,凡数十楹,颇极壮丽。大院内有水井一口,为宋淳熙七年(1180)所凿,直到建国后于1958年毁闭,大庙经过改修,现为镇政府所在地。
旧街“庆福寺”庙会很多。正月十五为上元会,二月十五为花朝会,二月十九为娘娘会,三月初三为孤灯会,三月十五为财神会,三月二十八为圣帝会。五月十五至十八为龙船会,七月十五为盂兰会。每年计10余种庙会。五岳圣帝殿前有两公尺高的铁树一棵,每枝的3片叶上可放灯一盏。每年上元、孤灯、盂兰等会夜间,百盏灯光齐明,灿烂夺目,颇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势。原来圣会期间,庙内戏楼要唱会戏10天至半月。
每年庙会,群众前来参加多是为了烧香许愿,看戏游乐,唯花朝庙会群众除许愿和玩耍外,还有商品成交的习惯,这一习惯产生于明朝末期。当“庆福寺”建成后,四面八方的群众都纷纷前来赶花朝会。因为花朝正值年节结束,备耕开始,群众不愿单纯玩会,还附带作些买卖,如大崎山、铁冶等山区的人们总要带些锄头棍、薅扒棍、扬叉、竹扫帚来卖,农民为备耕,每年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在旧街大河沙滩上多有农具买卖成交,形成惯例。以后犁、耙、耖子和盆、桶以及圆木类等生产生活用品相继发展。到了清朝末期,武汉、黄陂、安徽和河南等地的铜铁器皿也纷纷运来销售。清末民初,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河南的生姜、黄州等土特产品也有不少前来成交。旧街镇河东岸10多亩草坪还设有耕牛交易所,每年成交耕牛在1000头以上。为了服务庙会,镇的东河和北流河设有戏台两座,日夜进行演出。场上的茶坊、酒馆,鳞次栉比,炸货菜肴香气扑鼻。原来街檐有测字算命的,有打彩的,出售儿童玩艺品的,摆棋摊的,场上还有玩拳习打的,玩马戏的。真是八十八行,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每年会期高达10万人次以上,不亚于南京的夫子庙和北京的天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洲县和旧街镇商业部门。从1950年起,将花朝会定为固定性的物资交流大会,在镇政府主持下成立了大会主席团。会期每天用高音喇叭广播会议的章程和治安条例,凡文化、宣传、税收和经营管理等都组织有专人负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电视机、三唱机、录音机等高档消费品的销售面不断扩大,交易的商品种类也愈来愈多。文娱活动除取缔了一些迷信活动外,电影、电视录像和楚剧团同时放映和演出,镇中心文化站还主办了图书展览和球类、棋类、鼓书、皮影等活动,丰富多采,深为广大群众所欢迎。
新洲花朝会,30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早在1946年,国民党三十三师营长牛心志的部队驻扎旧街镇,修建了3座碉堡将旧街团团围住,四周还布满了铁丝网,不准赶会人出入。但在镇东北2华里的枫树岗上,仍然百货纷呈,照样营业。“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受极左路线影响,政府不准开交流会,人们依旧在枫树岗上摆开了商场。平常年景,哪怕是风雨连天,旧街花朝物资交流大会也从未停开。
农历二月十五日,俗传为“百花生日”。新洲旧街镇的花朝会,堪称为百花盛放、永开不败的节日。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3/11/11/28804.html